人気ブログランキング | 話題のタグを見る
2014年 07月 17日

shining brightly everywhere

怒濤般的六月終於完結,踏上了全新的人生階段,從各種層面上來說 (笑)。

首先,終結 freelancer 生涯,空降另一個天空競技場。

我想起堂姐說日本打工換宿三個月對她來說是個急轉彎,可卻又有種必然性。現在我這刻也是這樣,乾脆轉 field 了,但 core 沒變。搞不好這樣的急轉彎還更接近核心的真象。到了一家心理治療和精神康復的機構工作,為他們開發書籍系列。總之又是那句:reach out, or you will even miss that light。(笑)

事發經過如下,雖然已是二月發生的事……幸好是當時寫下,因為某些不可抗力 (笑),現在我完全沒這個心力去寫了……

20140227

剛跟 a.a. 聊了整晚電話,說了很多深刻的話,很歡樂。又覺得自己變了,似乎又迎來人生的另一場質變、另一次跳躍。

從日本打工換宿之旅後的轉化。有些明顯的可見的改變,在寫書時已經察覺和消化;有些更 invisible 的,latent energy 更強的,在那之後一年才顯現出來。

那時剛回香港後不久,剛巧 a.a. 回港。我記得當時跟她在西環散步時,忽然說:「回來之後再找工作,我不想再做編輯了。我想寫,想在一個能讓我寫的岡位。我不想再替人整理文字;我想生產屬於看自己的文字。」a.a. 當時好像比我更開心,而且一付「你現在才發現嗎」的表情:你早就應該這樣做了!

那時說過,下一份工不如當記者。把自己投身另一波充滿未知數的驚濤駭浪,反正這也是打工換宿的精神:沒做過所以想做做看,至少有個知字,說不定會有新發現。就算原來自己不行,也至少摸到個底,不適合的話就別做好了,又唔駛死。雖然心裡暗自知道傳媒工作其實不適合我,大概很快就會邊哭邊辭職 (笑),不過邊哭邊辭職這種事又不是第一次做,所以再做一次也沒什麼大不了 (笑)。自己的 capacity 遠比想像中大,而且還可以更大。只要這樣相信著,這個世界就會無限大。

後來一直做 freelance,至今一年了。很多年前忘了是玩算命還是求籤,說起我的命格,是不會餓死的 (笑)。那麼多年我觀察到自己的生活 pattern,的確,我從沒去主動找 freelance,然而即使像死魚般躺在家裡,也自有人送 job 上門,令我不至餓死,又不會悶死。像是農曆過後,手上幾個 project 也完成了,心裡還在想:之後沒 job 做,看你是否讓老神在在不找正職?結果幾日之間接了幾通電話被抓去開幾個會後,發現時原來已經:幹!轉眼間我的 schedule 已被各路人馬排到年末!how come!(多熟悉的說法,我思考了一會:哦,就像年初就公布年末 live、才新年就已 mark 了你聖誕的某天災樂團……)

從日本回來不久,與舊同事碰面聊起,我說:「不知為什麼似乎有個傾向,我不想找工,我想看看這樣的 freelance 生活會把我 lead 往哪裡去。」就像畫鬼腳一樣,一個挑戰自己的運氣的冒險遊戲。說的時候其實只是一片模糊,還未看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一年之後,輪廓浮現了。

Freelance 的工作,有時比做正職編輯發揮更多。現在反而多了寫作機會,讓我每次也很 excited。慢慢我有個想法:我不想我找工,我想的是「工找我」。在 freelance 的工作中,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找到需要自己的崗位,然後為自己 create post。不再是傳統在現有的 job market 找空缺,而是自我製造職業,去做些自己相信能做的事。不是「人浮於事」,而是「成事在人」。

這個概念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是蠻顛覆性的,但又蠻符合我的本性。我不再想把自己 fit in 一個職位,去做一些反正都需要人做的工作。我想要的是一個需要我的職位。然後眼前真的出現了讓我自己製造職位的機會,而且不只一個。

之前接了一個精神病康復機構的訪談寫作,聽了很多很有火的故事,原來社福界也可以很 rock 的!(笑) 看到這些社工啊舍監啊院長啊說他們的工作,連我也雙眼發亮很受觸動。後來跟他們的 CEO 做訪談,大家一見如故,碰撞出很多火花,談到他們的發展藍圖,我覺得有做優質書籍的前景。結果大家聊得眉飛色舞,回家後腦內開始浮現一個可能:我會不會加入他們?

我花了幾天讓自己 cool down,好好思索自己只是一時 hyper 還是真的願意 commit。現在說的是轉 field 啊,很大的 move,很多未知數。同時另一邊亦出現一個工作機會,也是由我自己開發一些 project,自己找 funding 養起自己,也是跟出版有關、說說已經 exciting 的大計,不過那是文化研究領域,即自己一向身處的世界。我知道了,要做的話,就做一些只要說起也會眼睛發亮的事情,而不是完成一些反正都需要有人去做的 task。這才可以體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因為是你這個人而發展這些工作,是由自己的視野、經驗、熱情而催生的。他們需要你這個人去實現,而我知道自己能為此事拋頭顱灑熱血。他們重視你,你也珍惜自己在做的事。what else are you asking for?中學時代看了一本書,那個作者是日本文化人,他說起中年的自己回首少年的自己,以前就算沒人要求、沒人付錢、沒有回報,自己也會廢寢忘餐去做的事,那就証明那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這本書影響我很深,我也經常說:「哇,這種工作,就算沒人 pay 也很想做!何況現在有人 pay 你去做?」這樣的對白。

也是中學年代看過的書,講一個人如何打過很多份工,例如當小販,又去做設計,又去做保安,又去當建築工人。對中學生來說,學校或社會潛移默化的職業規劃,就是去讀跟職業相關的學科,畢業之後學以致用,從事那個行業,一條垂直向上的 check point 式 single pathway,從來不知道「轉很多工」也是一種人生選項,甚至可以是種志向,是讓自己開眼界長見識的成長特訓。

之後畢業近十年,不自覺也在很多機構工作。社會主流會覺得這是不定性、根基不紮實。我當然知道有些事情是必須在同一岡位長時間專注方能儲到的經驗值和收成,那是一種縱向發展、紮根式的成長;但也有些事情和經驗值是必須轉換環境和身份方能得到的,那是一種橫向發展。有次在舊公司看資料,看以前的前輩如何打江山,他寫自己五年轉了十份工,我看得很興奮,簡直像說自己投胎轉世很多次似的,型爆,我沒轉職轉得那麼多,輸了!最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轉工的理由,以及在不同工種當中吸收了怎樣的養份,尤其不只是實際運作的硬技術,而是經歷和視野。

然後到了這刻回首。我一直以為我這幾年修煉的是橫向發展,現在卻發現原來我同時也修得縱向發展:即使轉工,依然不曾變過我做文字的 core,也許這樣儲下來,我也慢慢走向能獨當一面的方向了……

跟 a.a. 聊起,剛畢業時的情況歷歷在目。她說 22 歲的我們是小心的找,不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現在卻是去找、甚至去製造自己喜歡的工作。我也察覺到那時是說「我們千萬別成為連我們也看不起的大人」、「到了 30 歲千萬別像眼前遇上的人渣一樣」;現在我們是說得出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想過怎樣的生活,而且會動手動腳自己去做,之前沒人做過那就自己去開。

我說:「這也是今早忽然 pop up 的想法。以前我會有自覺,體內潛藏著某些閃閃發光的珍寶,你要小心翼翼的收藏,別讓它被外界污染、千萬別讓它被現實逼得變質、必須好好保護它不被摔破。現在我不是這樣想了,我覺得要把閃閃發光的那東西拿出來,讓它展露人前。那是跟著你的特有的 aura,你要讓它發光發熱。」這個想法的顛覆也其實很革命性。

同樣地,到了這刻,我已覺得不需靠轉職來儲經驗。已經夠了,太 occupy 我生活的工作,會令我的創作欲低下:話雖如此,freelance 生活同樣沒增加寫作欲,因為生活刺激度不足。我想把自己置入一個充滿學習和衝擊機會的環境,就像以前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我形容大學年代所得到的是 academic ecstasy,那麼總有某處可以經歷 vocational ecstasy。貪得無厭的求知衝動,這才是我的原欲。

如果加入精神康復機構,那是轉 field,但正因為充滿未知數,所以才令人特別興奮,就像海賊出發尋寶一樣,很有可能打開一些以前的藝文界別沒機會打開的門,可能把自己 lead 到不知多遠、多意料之外的地方。不過正因為不知道才有推門的價值。

跟 a.a. 說起,很多年前看到台灣某幾間出版社專注出心理學相關的叢書,當時讀了很多,心裡想:「如果我也可以做這樣的書就好!」也曾讀過某本心理治療書,覺得那個治療師的視野很廣很特別,後來她的個人簡歷,原來她不是讀心理學出身,以前好像是做寫作工作,四十歲才轉行。我覺得型到不得了,因為有著生活經歷,所以做心理治療會有更特別的觸覺。當時我還說:那我也可能四十歲轉行,去做心理治療師,專攻 writing therapy……

=========

20140207

我跟一個做藝術工作的舊同事說起這個寫作系列,說起如何以文字與這個領域扯上關係,我說也許有機會加入這機構,到時就完全轉 field 了,以前接觸的人都是文藝老中青、導演詩人和瘋子 (笑),現在會變成社工舍監、心理學家和瘋子 (嘛這樣一說其實本質也差不多)。她忽然說:「你知嗎 Luna,做藝術的和做社福界的,有一件事相同:都是關於『人』的工作。都是關於真、善、美。都是關於如何 to be a better person。」

然後我想起 modern dance 有個很厲害的編舞家,德國的女將 Pina Bausch 翩娜.包殊。她的名言:「我不在乎人如何動,我感興趣的是人為何動。」("I'm not interested in how people move; I'm interested in what makes them move.") 我讀這段字的時候,想起「move」這英文,除了直接指 body movement 之外,還有「感動」的意思。

寫那系列專訪時,腦裡都出現這字,跟 CEO 對談時也是。how it moved you and makes you move。因為被觸動,所以去行動。「touch」這字也是,it touched you, so you touch people。

這位舊友說某天曾跟友人討論:「對你來說藝術是什麼?」她也是答真、善、美 (雖說也有些藝術是討伐建制、挑戰局限、跟真善美無關)。我聽了之後想了想,答:「轉化。transformation。如果音樂、劇場、文學、電影,看了之後沒有讓人的內在轉化的話,那只是娛樂;藝術絕對遠不止此。」

很久之前曾抄下外國劇團來港演出《藍星球》時單張上的文字:
「Ask this of each performance:
Will I carry this event with me tomorrow?
Will it haunt me?
Will it change you, change me, will it change things?
If not it was waste of time.」

=========

20140715

上星期為 metropop 的記者做打工換宿的訪問。記者小姐自報是 comp lit 出身的,所以未見面之前,心裡已自動與她稱兄道弟 (咦?)。今次訪問,我說了一些出書時沒能說的事。當時一回來就寫書,能寫的都是當刻的感悟,然後現在隔了 1.5 年,中間又發生了很多事 (笑),對於這個三個月之旅的威力有更深的感受。(例如強大得近乎恐怖的 butterfly effect……what a thrill.)

她問社會主流對這種旅行會有什麼想法,我說很多人跟我說很羨慕很想去但又立即說不可能。很多人擔心這樣出走一段時間回來找工如何交代那空白的幾個月?三十歲才辭工、就像放棄之前所建立的一切,值得嗎?之後返回現實是否能接軌?(ok 我得說那是堂姐告訴我的主流社會的想法) 我答:「在那次旅行的 1.5 年後,我和旅伴各自上路,所以我們現在有資格說這個:關於我們的『下場』。旅伴返回澳洲做會計,比起香港的非人忙碌生活,在澳洲能過她舒暢的生活節奏;而我,經過一年的 freelance,遇上一份讓我閃閃發亮的工作機會。在旅途中遇上很多厲害的人,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活著,為什麼我們不行?現在就活給你看。」

=========

本年金句我覺得是:「以前 wwoofer 精神學到的是豁達:『煮到埋嚟就食』;但現在的我更懂:『想食的話就自己去煮』!」可應用在各個範疇上 (笑)。

也在手機裡的記事本發現這個:
shining brightly everywhere_b0017272_14284191.jpg


by akai_luna | 2014-07-17 14:26 | 密室日記 | Comments(0)


<< re-discman mode...      「全員でかかってこい!!!」 >>